當世界不變,換框就成為你的力量
最近讀完我非常敬重的一位導師——賴婷婷老師 的新書,每一頁都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在教練、工作與生活中看世界的方式。
她是企業界指定的領導力教練,也是我在 Coaching 旅途上的恩師之一。
這本書讓我深深感受到她一貫的溫度與洞察——她不是在教我們一味的「要樂觀」、告訴妳「妳應該這樣想」,而是教我們「如何更有選擇地思考」。
書裡有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話:
「這世界也許不會因為你換框有什麼改變,但你的世界會。」
短短兩句話,卻是整本書的靈魂。因為真正的改變,不一定是「世界改變了」,而是我們「看世界的方式」不同了。
我很喜歡的薩提爾女士也說過:
「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事件,但我們可以改變對過去事件的看法。」
很多時候就是這個觀點的改變,就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。讓我們用更適合自己現在當下的模式前進。
書中最核心的觀念,是「換框五步驟」:
- 承認框架:先意識到,自己的想法與反應,其實深受成長背景與環境影響。很多「我就是這樣」的習慣,可能只是舊有經驗的延伸,而不是真理。
- 看懂框架:辨識這些框架中,哪些是資源、哪些是干擾。績效=資源-干擾。熟悉不代表適合,而適合才會讓人前進。
- 重新詮釋:嘗試用不同視角理解同一件事。當「卡點」不再只是困擾,而變成「成就我的起點」,世界就不同了。
- 做出選擇:當目的清晰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有意識地選擇想法與行動,才能跳脫自動反應。
- 採取行動:真正的改變,來自行動,而不是停留在想法或情緒層面。想法不會讓事情改變,做法才會。
而在五步驟之後,書中更教我們八種「換框方法」:
💫 時間換框法:從過去萃取學習、向未來借資源。
我特別有共鳴的一句話是:
「過去不等於限制,可以是資源;未來不等於不確定,也可以是資源。」
每一次回望,其實都是自我整合的開始。這個也是我很常用在coaching場景的方法。
自我提問:「如果五年後/十年後的你走到現在的你面前,他會跟你說甚麼?」
💫 空間換框法:移動身體或心理,創造距離與彈性。
有時只要換個位置、走出原本的空間,思緒就會跟著打開。這也是我常在教練指引裡用到的方法——很多時候,理解就從那一刻開始。
自我提問:「請閉上眼,想像你就在那個理想畫面上,你的感受是甚麼?你看到了甚麼?。」
💫 角色換框法:從第一人稱,換成第二、第三人稱。
我常問學員:「如果你是他,你覺得你做這件事情可能會是想甚麼?
角色改變,觀點就改變。
💫 角度換框法:這是對「事」的換框。從目標、風險、價值、過程的不同角度重新審視。
老師說:「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方式,就是他面對世界的方式。」
我超級喜歡這句話。角度改變,意義就改變,情緒也能跟著鬆開。
💫 視覺換框法:改變畫面,改變意義。
我們常只看見想看的部分,卻忽略沒看到的全貌。老師提醒:「有時候,你看到的不是事實,而是選擇。」當我們換個鏡頭看,世界就多了顏色。
當然還有 系統換框法、範疇換框法 和 極端情境換框法。都是很棒的工具。
我特別被老師的一段分享打動:
她說她曾經在職涯中「過度努力」,後來才發現,那是對焦慮的反射性動作。當她真的回頭看見自己的渴望,才明白——其實自己需要的不多,只是希望被理解、被看見、被信任。
這句話,我在螢光筆上畫了好幾次。因為那份覺察,就是「換框」真正的力量。但首先你得先承認框架,當你選擇如何看見,你才能重新看見。
這本書提醒我:換框不是逃避,而是選擇。
它讓我更相信——每一次情緒的背後,其實都藏著一個「還沒換框的我」。而當我願意去覺察、去重新詮釋、去行動,卡點就不再是牆,而是門軸,帶著你推開看見新的世界。
「當你換一種想法,就能換一種活法。」
這句話,在讀完這本書後變得更有重量。因為「換框」,其實是一種能力——把 OS(內在的雜訊)轉成 SO(原來是這樣)。而這份能力,能讓我們不內耗不糾結,在人生每個階段都更有力量。
謝謝賴婷婷老師,寫下這麼深刻又充滿智慧的書。它不只是一本關於思考的工具書,更是一封寫給每個「想讓自己更自由」「想成為更喜歡的自己」的人的信。同時也蘊含著很多賴婷婷老師的人生經驗與智慧,讓我們可以從她的精力有更多看見。
願每個正在練習成長的人,都能在卡點中,看見新的可能。也願我自己擁有更多能力和可能去支持幫助更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