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新聞事件的貼文,收到了很多的按讚、留言和分享。
我真的很感謝大家願意在我的貼文下分享自己的觀點,
因為不同的視角,會讓世界更立體。
但在留言裡,我也看到了兩種風景:
☑️ 我是對的,不代表你是錯的——你分享你的角度,我看到新的可能;
☑️ 我是對的,所以你是錯的——只要跟我不同,那你就是錯的。
甚至有人留言說:
「就是因為你這樣姑息養奸,才會有那樣的人!你這種假聖人帶來社會惡化!」
(如果我真有這麼厲害就好了 😂)
還有人說:「你這樣教育小孩,就等著她以後就會被霸凌。」
(我心想:這個事件和孩子到底有什麼關聯呢?🤔)
更不用說那些帶髒字的攻擊。
我不想把時間耗在這些消耗性的留言上,所以我選擇了 刪除+封鎖。因為這不再是交流,而是消耗。因為如果一個人只要遇到不同意見就選擇攻擊,應該也不是我想要更認識的人。
但也因為這些留言,我把思考延伸到另一個層次:
👉 當我們遇到不同觀點時,可以怎麼思考?
我一樣用三個問句,來思考觀點的背後。
1️⃣ 你為什麼會覺得這樣?有什麼證據支持?
我們常常會因為 「確認偏誤」(Confirmation Bias),只挑選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,卻忽略了其他可能。
所以第一步,先停下來問自己:
👉 為什麼我會這樣想?
👉 有什麼具體證據支持這個觀點?
案例:「這個世界就是欺善怕惡,所以才會惡人越來越多。」
👉🏻 因為你看老人這次踢到鐵板就乖了。
👉🏻 因為如果她知道對方是力氣強大的男性就不會這樣做了。
沒錯,這都有可能。
接著——
2️⃣ 還有什麼其他可能性?有沒有反對的證據?
因為我們也容易掉進 「選擇性注意」(Selective Attention),
只看到最顯眼、最符合情緒的畫面,而忽略了其他線索。
所以第二步,可以問自己:
👉 有沒有可能還有不一樣的角度?
👉 有沒有證據是反對我原來想法的?
這能幫助我們從單一角度,走向更立體的思考。
「這個世界就是欺善怕惡,所以才會惡人越來越多。」
👉🏻 從「惡人越來越多」思考:
也可能不是惡人越來越多,而是媒體報導這些事情的次數變多。(畢竟我從三台到一百台到網路時代,見證了新聞從「選擇報什麼」到「什麼都報」,但不見得有國際新聞的時代變遷。)
👉🏻 從「欺善」思考:
善人被欺負,是因為他退縮,而不見得是因為善良;被欺負的,可能是不懂表達的人,這樣的人不見得是善人,只是善於隱忍的人。
👉🏻 從「你看老人這次踢到鐵板就乖了」思考:她是因為被踢乖了,還是因為被注意、滿足了被關注感而乖了?她真的乖了嗎?還是我們沒有看到?
👉🏻 老人知道對方是力氣強大的男性,真的就不會這樣做了嗎?我們怎麼確定的?
總之,有無數個挑戰自己的問法。其它觀點也是。
3️⃣ 這個觀點曾帶給你什麼好處?如果一直抱持,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?
第三個問題,是檢視這個觀點的長期影響。有些想法曾經幫助過我們,但如果一直抱著不放,可能會變成限制。
很多人會因為 「沉沒成本效應」(Sunk Cost Fallacy) 或 「認知僵化」,只因為過去這個觀點曾經有用,就不願意放下,即使現在情境已經改變。
所以第三步,可以問自己:
👉 這個觀點曾經怎麼幫助過我?
👉 如果一直抓著不放,會不會帶來新的限制或壞處?
過去的經驗可能有用,但未必永遠適用。過去的成功模式讓我們走到這裡,但未必可以幫助我們往下走到那裡。
不管在社群留言、職場合作,還是日常生活裡,這三個問句,都是我常常練習的思考方式。因為——觀點不同,是一件好事;但如果把「不同」當作「錯誤」,那只會製造更多衝突。
願我們能讓彼此看到更多元的可能。
也願這個世界更正向、美好。
#教練式提問 #換框思考 #社群反思 #三個問句 #心理學思考工具
#確認偏誤 #選擇性注意 #沉沒成本效應
#coaching #教練 #講師 #顧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