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htbrand Stock 17

從捷運優先座事件,看見我們的禀賦效應

最近新聞上有一個事件引發熱議:

一位婆婆看到年輕人坐在「優先座」,結果情緒失控,用身上的東西攻擊對方;
年輕人也反擊,抬腳踹向婆婆。

這個新聞不只在媒體上瘋傳,甚至有人把它改成了《鬼滅之刃》的梗圖。
我們一家三口晚上看新聞時,樂樂也說:「我有看過這個!」

我很想理解她從這個事件裡看到了什麼,
於是用提問,讓她透過三個問題來思考:


1️⃣ 你看到了什麼?

我陪她重播了一次影片。
因為新聞影片的描述已經帶著我們篩選了資訊,
我想帶著樂樂看一下,其實還有什麼?

我們篩選資訊以後,就可能驟下判斷,甚至產生偏誤的假設。

樂樂說:「旁邊明明還有空位啊,那為什麼不乾脆換個地方坐?」

這一點很有意思。
因為人常常對「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」特別執著,覺得那是「我的」,
所以即使有更好的選擇,也捨不得放下。

心理學上,這是一個常見的思考偏誤,叫做 「禀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)」
一旦我們擁有某樣東西,就會高估它的價值,放下時特別不捨,
導致判斷與決策偏誤。

就像影片中的情境——
明明還有其他空位,但偏偏要死守「這個座位」。


2️⃣ 那還有什麼,是你沒看到的?

樂樂想了想,說:「我不知道那個年輕人為什麼要坐在那裡。」
我說:「沒錯。也許他身體不舒服,也許他覺得反正還有空位就坐下了。」

她又補充:「我也不確定婆婆是怎麼想的。」
我說:「對呀,婆婆可能不知道『博愛座』已經改叫『優先座』,規則也不太一樣。
再來,她的心理運作方式,也可能和一般人不同。其實後來新聞也提到,這位婆婆還有其他案底,甚至是通緝犯。」

在這裡,還有一個常見的偏誤:「基本歸因謬誤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」
我們往往會急著去解釋一個行為,比如:「這個年輕人就是沒禮貌」、「婆婆就是愛找麻煩」。

但事實是,很多行為背後其實受「情境」影響,
例如:身體不舒服、資訊不足、甚至心理狀態。

我們容易忽略「外在情境」,過度歸因到「個人特質」,
這就會放大誤解。


而透過這兩個問題,其實就是我在 coaching 過程中,
常常希望帶著對象回到現場「重新」發現的。

因為我們常常會有 「選擇性注意(Selective Attention)」
這也是另一個常見的思考偏誤。

我們的眼睛和大腦常常只會抓住最衝突、最顯眼的畫面
(例如「攻擊」的那一瞬間),
卻忽略了其他背景資訊(旁邊還有位子、規則改變、當事人背後的故事)。

當注意力聚焦在「衝突」上,就更容易放大對立。


這也讓我想到一個知名的故事:

在火車的安靜車廂裡,一位爸爸帶著三個小孩上車,孩子們吵鬧不停,讓乘客們眉頭緊皺。
有人忍不住請爸爸管管孩子,爸爸愣了一下,才緩緩說:

「不好意思,他們剛失去媽媽,我也剛失去了太太。
孩子可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消化情緒,我剛剛沉浸在悲傷裡,沒有注意到。」

那一瞬間,車廂氣氛全變了。
從不諒解,變成了同理。

有時候,我們只要知道一點背後的原因,就會產生理解。

理解,不等於認同,
但卻是化解衝突的第一步。


3️⃣ 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做?

最後我問樂樂,如果換作是她,她會怎麼做?

她想了想說:
「因為有太多我不確定的,但至少我看到旁邊還有空位。
我會站起來換個位子,這樣如果他會攻擊我,我也比較安全;
而且換到旁邊坐也更舒服啊。」

我笑了,說:「這個做法真的很棒,因為我也會這樣做。」


這件事讓我再次想到:
我們常常太專注於「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」,而忘了旁邊可能還有更美好的選擇。

專注是好事,
但在某些情境下,專注也可能讓我們忽略了更多可能性。

任何事件,都能帶給我們學習。
只要願意——
停一下、想一下、問一下,
我們就能在衝突之外,看到更多元、更包容的角度。


💬 想問問大家:
如果是你,遇到這個新聞事件裡的情境,你會怎麼做?

留言分享,也許就能啟發到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。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也帶給了你一些學習和思考,也歡迎轉分享。

Brand Identity Matrix
Marketing 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