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htbrand Stock 20

【讀書心得|你的問題不是問題】

(長文,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,也在裡面看見好多自己的學習與提醒)

這本書我一口氣看完、又回頭畫了滿滿重點

也許是因為我這些年持續精進 coaching,薩提爾的語言與視角,幾乎篇篇貼近實務:
在衝突裡看見需要、在混亂裡找到秩序、在痛裡長出力量。

讀的同時,我也不斷把它對照到我的教練現場與自我修煉:
不只想成為會做教練的人,更想活成有教練風範的人。


#轉化困境為力量的薩提爾對話

在教練指引的過程,最常看到的是:
問題之所以「卡」,往往不是因為問題本身,而是我們慣性的回應模式。

書中提醒:「我們雖然無法改變過去,但可以改變過去對我們的影響;只要運用內在資源、做好自我覺察,我們就永遠有選擇。」
這句話跟最近從 ICF ACC 持續鍛鍊前往 PCC 的過程呼應——
教練的價值從來不是解決問題,而是支持當事人改變模式、長出「新回應」。

而整個過程不是證照收集的心願單,是希望自己持續累積教練底蘊——
對「成為更好的支持者」的一次次承諾。


#換框讓視角改變進而認知改變

書裡的第二個提醒深得我心:認知會因視角和觀點而變化。
要怎麼帶當事人看見新的角度?關鍵在於「解構視角、釐清成因與感受」。

實務上,我會結合書中與 coaching 常用的工具去換框:

👉🏻 時間換框:把視角拉到過去/未來,看見「此刻」以外的可能。
👉🏻 角色換框:換個身分說話(同事、家人、顧客、未來的自己)。
👉🏻 What if/假設性提問:如果不這樣,會怎樣?

當信任與尊重被穩穩放進關係裡,人就有勇氣把舊模式放下,
連結內在動力與願景,進而採取新行動。

那一刻,選擇權回到自己手上——
這就是改變模式、擺脫慣性的開始。


#七項能力把「同在」做紮實

李崇義老師強調的七項能力,也讓我再次提醒自己教練/溝通的核心:

1️⃣ 傾聽的能力
2️⃣ 提問的能力
3️⃣ 運用時間軸
4️⃣ 留意關鍵字
5️⃣ 同理心的力量
6️⃣ 找尋資源
7️⃣ 用反差擴大感受

這七件事不是一次把對方「推向」答案,
而是讓他體驗到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允許。

當一個人能在對話裡感到被接住,就會長出韌性與穩定,
看見自己的力量,並且真的往前走。


#SLANT打造積極傾聽的姿態

書中也再次提醒我把 SLANT 變成身體的本能:
Sit up(坐直)/Lean forward(微微前傾)/Ask/Answer(主動發問與回應)/Nod(點頭回饋)/Track the speaker(專注對象)。

它看似簡單,卻剛好對應到 ICF 核心職能裡的「積極傾聽」:
透過眼神、身體角度、點頭與適時複述,專注對方的語言、隱微與非語言訊息,
讓對方知道「我在這裡,與你同在」。

同時,統整與核對也很重要——
把我聽見的意義說回去,確認沒有誤解,再把問題交還,
讓對方自己生出新的覺察。


#說得越少讓對象得到更多

不管講師或是教練身分,我都持續提醒自己:
我講得越少,對象得到越多。

只是要做到這樣,講師的身分得做好教學設計、課程運課的教學手法、思考可以怎麼做更好。
教練的部分則是很符合書裡提到五種好奇的提問與六個 NG,我幾乎每次上線前都會再默念一次:

👉🏻 六個 NG:不說道理、不解釋、不給答案、不提供建議、不預設立場、也不質問。
👉🏻 所有提問的起心動念:從好奇、在意、信任出發——
「我相信你有資源有能力,我在這裡陪你探索找到它,並且用你自己的力量打開運用。」

這不僅僅是技巧,而是一種態度:
合作探索,而不是代替決定。


#系統視角把方法與思考連在一起

我也很喜歡李崇義老師,把方法與思考連在一起談。
像他提到的 IKIIKI、SAGE、OMIYA 等步驟工具,
搭配我近一年在系統性思考中使用的 推論階梯(Ladder of Inference)
與「常見思考偏誤」檢視,彼此呼應。

當方法遇上覺察,對話長出深度;
當結構遇上慈悲,改變才穩得住。


#把這些寫回我的學習旅程

讀這本書的過程,像是把我的學習重新整合了一遍:

從去年初跟著陳茂雄老師扎根薩提爾,
到今年在湧動持續精進系統性思考教練,
也有 Mentor Coach 導師對我會談細節的指正。

一邊看,一邊把課堂、書籍、實務的線索串起來,
很多段落我都忍不住拿螢光筆畫——
因為它不只說「怎麼做」,還在提醒我「為什麼而做」。


同時給自己期許:

期許自己做一個有力量的洞察者,能夠照亮他人!
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力量和前行的道路!

並且提醒自己:

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道理正確的人,
因為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,得到最多人的支持;
而是能夠連結內在渴望的人,
在牽動著我們的驅動力。

在關係裡、在教練席、在職場與生活——
讓人重新連回自己的渴望、資源、選擇,
世界就會慢慢換一種明亮。


❤️ 以下都是書裡面我很喜歡的字句(原句照錄)

👉🏻 「當你覺知過去的經驗 如何對現在的你帶來影響 過去就變成了一道覺知的光」
(這跟我新書《活成一道光:打造個人品牌的偉大航道》裡的「所有過去必有利於我」,非常呼應)

👉🏻 「我是不是能如實的不帶批判的表達自己的需求」
(想到陳茂雄老師在「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」中教導的 I Message)

👉🏻 「我們是不是能夠把別人的功課還給別人並做好自己的功課」

👉🏻 「對話的關鍵不是直接給予建議或答案,是透過討論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關注與尊重,進而做出對自己負責的決定」
(這很對應到提醒自己的教練風範)

👉🏻 「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,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」

👉🏻 「對話中要提醒當事人多用不同的眼光看見自己;一個人雖然沒有達成目標,但他曾經『想要』過,那就值得被欣賞,畢竟他為自己做出一個選擇」

👉🏻 「每個人都有能力獲得內心的寶藏,它讓我們有能力達到想要的成功並且能夠成長」


謝謝李崇義老師。
非常非常非常推薦的一本好書,充滿智慧、不斷提點、持續修行。

Brand Identity Matrix
Marketing 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