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我開始更深入地精進 Coaching 教練指引,目標是往 ICF 國際教練認證 PCC 邁進。
(謝謝陪我練習的大家,也謝謝信任我願意把重要核心員工交給我的企業主)
這個過程不是為了「拿到認證」而已,
而是希望透過有系統的學習與框架,
確保自己能夠更好地支持他人,同時也能不斷覆盤自己。
這次在湧動教練機構的學習,讓我有許多新的體悟:
🔹 系統化與融合
從課堂上學到許多 系統化思考的架構,
思考偏誤、階梯理論、系統動力學、多模型思維等等。
我也不斷拿來和過去 ACC 認證、跟陳茂雄老師學習的薩提爾教練模式做整合。
我開始思考:
什麼情境下適合用哪種模式?
它們的異同在哪裡?
我甚至整理出屬於自己的 教練指引循環邏輯圖,
把兩者的優勢對照,找到「異中求同、同中求異」的切入點。
重新翻了兩個教練機構的講義,
復盤過去的每一場教練會談,
體會到自己的還可以更好 😂
🔹 自我覺察與不舒服
每一次教練練習,其實都像是一面鏡子。
我開始看見自己慣性的模式:
• 我非常在意追求卓越,但這是因為我熱愛成長,還是因為在意別人的評價?
• 這是我的「內在動力」,還是其實是一種「內耗」?
當這些問題被看見時,坦白說有時候是不舒服的。
但我也提醒自己,這就是覺察與突破的過程。
🔹 允許自己犯錯
我很感動的一刻來自 KC 教練。
因為企業內訓時數增加、還有新書宣傳,
讓我在練習時有時候能量不足,表現不如預期。
那時我對自己相當不滿意。
KC 教練卻告訴我:
「允許自己犯錯,承受風險,本來就是學習的一部分。
你要相信,即使你覺得不好,可能已經比很多人做得更好了。
放鬆一點,給自己空間,反而能走得更遠。」
這句話讓我很觸動。
因為這不只是技巧上的提醒,
而是讓我看見 教練真正的價值——
不是給答案,而是帶著支持與陪伴,讓學員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🔹 我的反思
我常在企業培訓、顧問輔導或教練會談中提醒學員:
• 成長不可能一路完美無缺,允許自己在學習時有點不完美,才有新的可能性。
• Coaching 不只是引導對方突破,很多時候更是一場「自我修煉」——
去看見自己的慣性、盲點和限制。
這次的學習讓我再次確信:
一個成熟的教練,除了持續學習、持續精進技巧,
更要保持開放、多元與包容。
最後想把這句話送給你,也送給我自己:
「成長不是把自己練到滴水不漏,
而是允許自己在不完美中,找到更完整的自己。」
歡迎大家持續找我 Coaching 🙏🏻
#教練學習 #ICF #PCC #自我覺察 #允許犯錯 #持續成長
#教練指引 #講師 #顧問 #教練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