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htbrand Stock 15

Coaching 現場的反思|老闆雖然是老闆,但也是人

很多人看老闆或管理者,總覺得他們應該堅強、果斷,對每件事情都能運籌帷幄。但在 coaching 的現場,我卻常常看到另一面:


👉 他們也會掙扎、會焦慮、會在「照顧員工」與「公司盈虧」之間左右為難;
👉 他們會卡在「上一代」與「核心幹部」的拉扯,就像人際關係裡的糾結。

因為老闆雖然是老闆,但他也是一個人。


我曾經遇過一位企業主,
他原以為公司正要迎來轉機,卻在今年突然面臨巨大困難。

他一直很體恤員工,總希望幫助他們成長,而不是單純篩選汰換。
然而,現實擺在眼前,他左右為難地說:

「我覺得身為老闆,就要照顧員工。在他們需要的時候,必須要幫忙……」

聽著他緩緩道來這幾年的創業路程,
我感受到那份「以為要好了卻又一個轉彎」的無奈。

接著,他的語氣變得沉重:
「可是我是老闆,我同時也得對公司的盈虧負責。」

他停了下來,陷入長長的靜默。


這矛盾,很多老闆、主管都曾經歷過。

「我也想關心員工,可是績效目標就寫在那裡。」
「我不想逼迫你,但我的老闆給的進度壓力很大。」
「我該體恤下屬,但帳面上的數字逼著我必須做決定。」

現實好像逼得我們非得二選一。
可是真的只能選 A 或 B 嗎?


我開始用教練指引,陪他慢慢往裡走:

• 「我好奇你為什麼會覺得『老闆要照顧員工』呢?這個角色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?」
• 「這樣的觀點,過去曾經帶給你什麼好處?」
• 「那它現在,帶來的是什麼影響與感受?」
• 「如果把『老闆必須要照顧員工』改成『老闆最好能夠支持員工』,會有什麼不同?」

……一步一步的,沉默變多了。

在那些停頓裡,
我看見他正在思考、正在覺察、正在長出新的可能。


我繼續問:
「除了在這個時間點非得『開除員工』或『繼續留任』之外,
有沒有其他做法,介於兩者之間?」

他沉默了將近一分鐘,才緩緩開口:
「也許,可以改變合作方式和條件。」
「也許我該和合夥人們坐下來,好好討論人員的問題。」

那一刻,他的眼神不再緊繃,肩膀鬆了,
我知道他開始有了行動的力量。


這就是 coaching 最動人的地方:
不是我給答案,而是他自己看見了新的選擇。

行動計劃因為是他親自找出來的,
更能真正走下去。


這次的體會也讓我更確定:

很多企業主、管理者其實都很有能力。
決策的糾結,不是因為他們不好,
而是因為被某個「僵化的觀點」困住了。

當觀點被鬆動,就會長出新的空間——
讓他們能同時照顧員工、照顧公司,
最後也能照顧自己。


因為在老闆、管理者的角色之外,
我們都還是人。

也願這樣的陪伴,
能支持更多人探索新的可能,繼續走下去

Brand Identity Matrix
Marketing 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