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非常喜歡張琦,還默默把她當自己商業顧問的role model(我習慣在各區塊擬定自己的role model,讓自己除了設定具體數字目標,也能用可見且有感的目標前進)。認知破局這本書買來,我閱讀了兩次,遲遲不知道該怎麼分享,因為裡面的思維心法和認知邏輯句句都是精煉,給我自己很多反覆的省思。
這個月因為適逢自己的複盤和規劃2024、五年事業規劃,也因此又拿出來反覆看,對照自己的各種想法。決定好好整理一下讀書心得,分享在這本書的收穫。
這本書,分成:
「認知」篇:只有升維思考,才能降維打擊
「戰略」篇:可以不會方法,但不能沒有方向
「方法」篇:通往高手之路
「心法」篇:事業是修煉的道場
「趨勢」篇:機遇,永遠藏在趨勢裡
最後還有「番外」篇,說八個人生真相,越早看懂,越少踩坑。很多事情看到不難,看懂也不難,但常常落入自以為懂但並未看透的僵局,落入專家陷阱。
這本書也是,反覆咀嚼的過程,時時得提醒自己縮小自我、放低身段、自信的謙虛。商業之道,從來詭譎,唯有看透本質,拉高層次,洞察真相,掌握全局,才有可能持續往前;而這個過程,因為趨勢變革快速,關注改變的,更要關注不變的,唯有底層邏輯掌握,聚焦自我定位,拿捏精準方向,心定,持續,悲觀與樂觀平衡,隨時破圈,成就他人更能成就自己的大事。
整理以下三點我自己反覆提醒自己的:
▓隨時記得「用未來的眼光看現在」,掌握全局。
這句話大抵是認知破局貫穿全書的主軸,就是用時光機的理論去掌握「全局思維」。用產業的眼光看行業,用行業的眼光看企業,用資本的眼光看產品。你拉高一個層次去看,升維思考,而且橫跨時空,用時間換取空間,用空間換取更大的時間,關注變化的工具和手段,更要關注不變的解題思路和底層邏輯。
這也是為什麼1月初我感恩好姊妹Alice邀請我去內地企業遊學,我們要參訪幾大的內地知名企業。因為這幾年大陸北上廣深在知識、顧問甚至商業上已然超越我們,看超越我們的提升自己的格局,習得心法,落地實踐,找出屬於自己的戰略與方法,在台灣持續累積實踐,進而可以套用到比台灣落後些的市場去,這是在這個時代很必須的,也才能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位,聚焦定位,細分賽道,做唯一、做頭部。
.
▓商品市場做品牌,對準痛點,聚焦定位,搶用戶的心智資源
這部分張琦說的也句句是重點,當然因為在地市場的不同,渠道和增長模型未必適用台灣,但一樣,我還是覺得習得心法,落地實踐,找出屬於自己的戰略與方法,在台灣持續累積實踐才是重點。
對於品牌的論述,我個人非常喜歡。要做的是價值創造,透過定位明確,對準痛點,帶來TA的自我身分認知和自我身分認同,讓TA有高光感,有自我價值的滿足感,走路都有風。接著,才能夠搶占用戶的心智資源。
做廣都不如做深,掌握分眾市場,做好定性、定量,以及運用大數據分析,鎖定一類人群,切準一個場景,解決一個痛點,講好一個故事,做好一個傳播。
也很慶幸自己在博士班期間做了大量的數量分析模型,鍛鍊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;邊在就學期間邊工作累積實戰,進外商品牌端前又先進了Nielsen,培養自己市場洞察和大數據分析的能力,能夠在蛛絲馬跡當中切入能解決商業議題的分析點,過去協助Nielsen客戶抓insight,現在協助自己的客戶下判斷。
.
▓(能力+格局)x(時間的複利)=你所能成就人與事
這本書非常多心法和做人處事的態度原則。我特別喜愛這點。
「你能成就多少人,才能做多大的事」,在執業的過程中,我其實很避免「請別人幫免費的忙」,也很樂於「讓利分潤」給合作單位,不是因為我賺多少錢,而是因為相信專業有價,時間有值,沒有任何人的付出和合作是理所當然的。所以甚至在合作單位跟我說後續任何導流到我顧問諮詢的,都算我自己的,我還是直接說:「請讓我提供給你分潤退佣」,因為合作要能長久就要彼此互利共好甚至創造多贏。
持續培養能力,不斷學習進修是基本,而願意成就更多人的格局,才真的能成大事。並且透過耐心和堅持,持續累積,創造時間的複利,同時也讓進化能力持續增強,才能決定自己的事業擁有走多久的生命力。
.
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,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,你才能成別人成不了的事。持續的進步,持續的自省自覺。與其更好,不如不同:與其更廣,不如更深,與其更泛,不如更精。這本書,讓我更砥礪自己要持續提供給企業品牌顧問客戶、個人品牌的學員,更好的服務和專業,也持續產出更好的內容能幫助大家。
唯有你們成功,才能有我的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