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ducation 9

教練式引導打造高績效團隊-4 步驟 SMARTER 時間管理策略全攻略

「下午三點了,今天的待辦事項還沒完成一半…」

早上剛開完部門會議,下午又要趕製報告,晚上還有跨國視訊會議要主持。

時間彷彿從指縫中快速流逝,但工作效率卻始終無法突破。

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。隨著企業全球化和數位轉型的加速,現代職場的工作型態越來越複雜。特別是對於剛晉升的年輕主管來說,如何在帶領團隊的同時兼顧自身工作效率,往往成為一大挑戰。

我在擔任管理顧問的這些年間,經常遇到年輕管理者分享他們的困惑:

「為什麼感覺時間永遠不夠用?」

「會議占據了大部分工作時間,卻常常覺得沒有實質進展…」

「想要帶領團隊往前衝,自己卻總是被瑣事綁住」

這些困擾不只反映出時間管理的問題,更凸顯了現代領導者在角色轉換時所面臨的適應挑戰。

為什麼現代領導者需要掌握 SMARTER 時間管理?
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多工需求的時代,管理者面臨的挑戰就像是在餐廳廚房裡同時要掌管多個爐台的主廚-既要確保每道菜的品質,還要協調整個團隊的節奏。

當我們深入分析企業管理者的時間運用,會發現問題往往不在於「時間不夠」,而是「時間規劃方式不夠完善」。

就像是把所有食材都擠在同一個鍋子裡煮,結果反而什麼都煮不好。

管理者的常見時間困擾潛在影響SMARTER策略帶來的改變
會議占用過多時間核心工作延誤建立高效會議機制
無法平衡管理與執行團隊效能下降善用教練式引導授權
緊急任務頻繁打斷工作品質受損建立優先級評估系統
跨部門溝通耗時專案進度延遲優化協作流程
團隊成員需求多元精力分散打造自主管理文化
時間碎片化嚴重工作效率低落建立時間區塊管理

因此,現代領導者比以往更需要一套系統化的時間管理方法。

不只是為了提升個人效率,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複雜的工作環境中,帶領團隊創造更高的績效。而SMARTER時間管理策略,正是為了解決這些挑戰而生。

SMARTER時間管理的四大核心步驟

還記得你最後一次感覺時間真的「夠用」是什麼時候嗎?

在我輔導過的數百位管理者中,幾乎每個人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:會議太多、任務繁雜、團隊溝通費時…。特別是在現今這個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,管理者需要更高明的方法來應對這些挑戰。

讓我們用科技公司專案經理David的真實案例來說明。David負責管理一個跨國專案,每天都在處理各種會議和任務。他的情況或許和你很像:

早上排滿會議、下午處理緊急狀況、晚上還要補完該完成的工作。(聽起來像是在說你自己嗎?)

但是,在應用了SMARTER時間管理策略後,David不僅找回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,更帶領團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績效。讓我們一步步來看他的轉變過程。

Step 1-自我評估與挑戰識別

在開始應用SMARTER策略前,David做了一件重要的事:

進行深度的時間審計(Time Audit)。這就像是給時間做健康檢查,檢視每一分每一秒的使用狀況。

透過記錄分析,David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缺乏明確目標或決策的會議上。這個發現讓他驚訝不已:「原來我的時間都被偷走了!」


Step 2-Effect x Rejection模型-重新定義目標優先級

在SMART目標設定的基礎上,SMARTER策略特別強調

「Effect(影響力)」和「Rejection(拒絕力)」這兩個維度。

就像是給每項工作貼上「重要性標籤」,幫助我們在眾多任務中找出真正該優先處理的事項。

以David的案例為例,

他利用Effect x Rejection模型評估了所有會議和任務,結果發現:

  • 有些看似緊急的會議,實際影響力卻很低
  • 部分例行性工作完全可以授權給團隊
  • 某些耗時的跨部門溝通可以透過系統化流程來優化

通過這個模型,David成功將會議數量從每週十場減少到五場,並為每場會議設定明確的議題與決策目標。(是不是覺得光是想像就覺得輕鬆許多?)

Effect x Rejection評估面向評估重點執行建議
高影響力 + 必要性強核心專案、重要決策優先安排、全程參與
高影響力 + 可拒絕知識分享、經驗交流評估時機、彈性參與
低影響力 + 必要性強例行會議、狀態更新授權團隊、掌握重點
低影響力 + 可拒絕非必要社交、資訊性會議婉拒或書面回覆

透過Effect x Rejection模型的運用,

我們不只是在管理時間,更是在管理價值。

當你開始用「影響力」和「拒絕力」這兩個維度來評估每項工作時,你會發現:原來時間管理的關鍵不在於「做多少」,而在於「做對事」。

就像David所說:「這個模型徹底改變了我看待工作的方式,讓我能更自信地為團隊做出更好的決策。」

Step 3-打造高效能時間規劃系統

「時間管理不是把每分每秒都塞滿,而是為重要的事情預留空間。」

在現代職場中,時間常常不是線性流動的。

一個緊急電話可能打亂整天計劃,一個突發狀況可能影響整週進度。

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該放棄時間管理,反而更需要一個靈活但有系統的規劃方法。

David在實施新的時間規劃系統時,特別注重三個關鍵要素:

彈性配置:在固定框架中保留調整空間

明確邊界:為不同類型的工作設定清楚的時間界限

持續優化:根據執行情況即時調整規劃方式

確立優先順序後,接下來就是要建立一個能確實執行的時間規劃系統。David採用了「時段分塊」的概念,將工作日分為:

  • 「深度工作時段」:處理需要高度專注的核心任務
  • 「溝通協作時段」:進行團隊會議和跨部門溝通
  • 「緩衝時段」:預留彈性處理突發狀況

這套系統不僅幫助David找回工作節奏,更讓整個團隊的協作效率大幅提升。

正如他所分享的:「當主管的時間管理變得更有效率,整個團隊的運作也會跟著改善。」這正是高效能時間規劃系統最重要的價值-它不只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工具,更是團隊效能提升的關鍵推手。

Step 4-善用教練式引導,克服團隊障礙

在推動任何變革時,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制度本身,而是人的改變。

即使是最完美的時間管理系統,如果團隊成員無法真正理解和執行,也只會淪為紙上談兵。這就像是給了一個人最好的跑鞋,但如果不懂得正確的跑步姿勢,不僅跑不快,還可能受傷。

許多管理者在推動新制度時,常常過於注重工具和流程,卻忽略了團隊成員的接受度和執行能力。
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運用教練式引導(Coaching)的方法,

幫助團隊成員不只是「知道怎麼做」,更要「願意去做」和「持續做下去」。

David在帶領團隊轉型時,

發現光靠下指令是不夠的。他採用了S.T.A.R.T教練模型:

  • Strengthen Motivation:增強改變動機
  • Take the First Step:鼓勵採取行動
  • Action Tracking:追蹤執行狀況
  • Review and Rethink:檢討與調整
  • Team Building:建立團隊文化
教練引導階段實施重點預期成效
增強動機分享成功案例、展示效益提升團隊改變意願
採取行動設定小目標、即時回饋建立初步成就感
追蹤執行定期檢核、及時協助確保持續進步
檢討調整群體討論、優化方法找出最佳實踐
文化建立分享學習、互相支持形成持續改善氛圍

教練式引導不僅是一種管理方法,更是一種賦能的過程。通過這種方式,我們不只是在教導團隊成員如何管理時間,更是在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責任感。

這種轉變雖然需要時間和耐心,但效果是持久的。因為我們不只是改變了團隊的工作方式,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模式。

當團隊成員開始主動思考時間的價值,

主動規劃工作優先順序,這才是真正的高績效團隊文化的開始。

從時間管理到高績效團隊的蛻變之路

時間管理的終極目標,不是讓我們完成更多的事,而是讓我們聚焦於真正重要的事。

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職場中,時間管理不僅關乎個人效率,更是提升團隊績效的關鍵。

透過 SMARTER 時間管理策略,我們清晰地看到一條成長路徑:

從個人時間掌控到團隊效能提升,最終促成組織文化的蛻變。

就如同 David 的案例所展現的那樣,當管理者運用 Effect x Rejection 模型重新定義工作優先順序,建立起有效的時間規劃系統,並結合教練式的引導方法培育團隊,不僅改善了個人效率,更讓整個團隊邁向高績效。

但真正寶貴的成果並不僅限於效率的提升,而是團隊思維模式的全面轉變。

當每個成員都能主動思考時間的價值,懂得權衡工作優先順序,並具備自主管理的能力時,這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真正的改變源自實踐。

時間管理不是目的,而是通往目標的手段。

當我們能夠掌握時間的主動權,不僅能為團隊,也能為整個組織創造更大的價值。這正是 SMARTER 時間管理策略的核心意義。

Brand Identity Matrix
Marketing 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