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keting 30 16 9

關於數據分析的那些日子

最近因為在優化和完善數據分析課程,除了做各種觀察和分析,也看了很多書,綜合之前擔任市場分析師、產業分析師的經歷,和過去使用數據的大小經驗。

也因此,不免俗地想起自己在Nielsen做市場分析師的青春歲月。

在 Nielsen 做市場分析的時期

當時念博士的過程就開始出來工作,但博士畢業的第一個工作是在 Nielsen 做市場分析,手上服務 Nestle 雀巢, Kimberly Clark 金百利克拉克, Unilever 聯合利華, Kao 花王等各大外商。

面對雀巢甚至擔任跨品類分析的負責,每個月都要看所有食品飲料的品類市場到底發生甚麼事,有甚麼商業洞察建議可以提供給雀巢,也因此後來有機會被雀巢挖角過去負責品牌運營。

印象很深刻,當時的我也遇到幾個貴人前輩提攜指導,甚至有機會替 Kimberly Clark(他們家品牌就是舒潔、可麗舒、可立雅)負責 Marketing Mix Model 專案,運用他們的媒體投資、通路行銷方案、價格促銷等各種數據,去做資料數據分類、事件分群,想辦法透過模組分析出甚麼樣的策略最能夠幫助到客戶的成長。

多一個專案,以當時的工作量來說真的很累,但也因為這樣的專案負責人經驗,在當時上百位的Nielsen員工當中,有機會得到印象中當年只有三位拿到的 Simply Excellent 數據分析卓越的獎項,當時的總監也曾經收到客戶對我的滿意回饋。

但對我來說,最難忘的是,當時 Kimberly Clark 要上市新品進軍一個新的次品類,也因為這樣我有機會進到他們內部的大中華區品牌圓桌會議,跟台灣區的總經理和大中華區的關鍵人物、品類PM 一起,我身為 Nielsen 的代表提供對於市場分析的見解。

每次數據分析背後的思考

對於一個創新品類的新品,要能夠藉由各個市場歷史數據,針對的消費者洞察,應該要從大數據資料庫當中看哪些關鍵資料?去思考這樣的新品是否具有開發的潛力?市場可能的趨勢與潛值?然後提供給客戶可靠且具洞察,又能釐清客戶商業議題的建議。其實很不容易。
.
那時候,動輒在公司工作到11、12點,看著數量龐大的數據,思考:
✅客戶主要想針對的商業議題是甚麼?
✅議題背後真實的問題是甚麼?
✅這個問題可能的假設性答案是甚麼?
✅哪些數據要用?為什麼用這些數據?
✅用了要從甚麼角度切入分析?
✅怎麼驗證假設性答案正確?驗證不出的話又要怎麼修改?
✅分析完又要用甚麼圖表呈現讓客戶覺得好懂秒懂?
✅要下甚麼樣的標題去說明洞見?
✅整個簡報的故事主軸要是甚麼?
✅要給客戶甚麼樣的insight和key take away?

這些問題和步驟邏輯伴隨著我度過無數個加班🤣

想不出來的時候我就又在假日跑去通路待個半天一天,觀察消費者在做甚麼。
或是上網收集資料,經濟部主計處、各種二手資料、甚至自己做碎石子調查,一步步去拼出我內心的那個拼圖。

現在,要把這些東西設計成一個可拆解、可學習、可複製的規格流程,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甚至有人跟我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,數據分析就是很吃有數字敏感度的天賦。

但我一直在想,擁有數據思維明明對於台灣企業是這麼重要的事情,不然不會那麼多大型外商和台企集團都買數據資料,還要配一個分析師。

「如果要有一個人,那個人能不能是我?到底可以怎麼做?」

很挑戰,但也很有趣。這不僅僅是行銷,而是關於運營管理的數據分析思維。

持續挑戰中…

Brand Identity Matrix
Marketing Mi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