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我還要多做甚麼?
這是我最近接個人品牌的諮詢最常遇到的問題:「我想把收入再增加,我還要多做甚麼?」,最有趣的一點是,這樣類型的客戶,通常已經做很多,擁有四五個以上的收入來源。
所以我常常問:「以你的時間產能,還可以做更多嗎?」而通常我會得到一陣沉默,接著說:「應該還是可以擠一下。」
我笑了笑,總是會問:「如果一直多擠一下,跟你當時離開職場固定上班工作,所想要滿足的初衷和目標,是符合的嗎?」
於是,我會面臨更長的沉默,接著說:「短期這樣還可以啦!長期當然是希望balabala。」
個人品牌的取與捨
如果可以,我們能不能在「我還要多做甚麼?」上加幾個字:
「在我現有的賽道和服務項目,我要多做甚麼,少做哪些?」
多做,是要額外多做;多做和少做,是做優化和比例上的分配調整,然後去「聚焦」自己「能做到」「夠獨特」「打動人心」,也就是能夠打動客戶的那個點,放大再放大,讓客戶聽得到、記得牢、留得住。
妥善分配心力為首要任務
多開賽道沒有不行,行有餘力要做甚麼都可以。但行有餘力,常常就是個人品牌最奢侈的希望,因為我們比較常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有時候,把現在花的時間挪移,在自己擅長、且高獲利的商品上,時間體力和情緒等等隱形成本比較低,而且獲利又高,如果又剛好是成長型商品,自然收入可以提升。
有時候,把現在花的時間挪移,在自己擅長、且高獲利的商品上,時間體力和情緒等等隱形成本比較低,而且獲利又高,就算沒有成長,但時間花得更多了,獲利自然更高。
時間在哪,成就就在哪!只是到底要花在哪,這個的確需要釐清梳理。
個人品牌聚焦沒有這麼難
我常常笑說,我其實做的就是幫你們梳理順了,釐清盲點,找到該聚焦的點,然後讓獲利可以持續提升;接著到了瓶頸,要開第二賽道,我們就可以用組合技展開。
不斷開賽道,看起來做了很多事,但不見得真的最好。有時候少就是多,高手做的都是減法,策略做的都是取捨。只是甚麼該取更好,甚麼該捨,有時候身為一個旁觀者,我們可以看得比當事人更清楚。
#事業品牌發展顧問 #個人品牌 #企業品牌
#不要用戰術的勤奮去掩蓋戰略的懶惰